憂鬱症

「憂鬱症怎麼好起來?」心理師分享憂鬱症如何慢慢復原


圖:蔡博堯諮商心理師
文:蔡博堯諮商心理師


「我最近心情總是悶悶的…思想都很負面…快樂不起來…會是得了憂鬱症嗎?」是憂鬱情緒還是憂鬱症?或許憂鬱是提醒我們想把生活過得更好


「我最近心情都很糟糕…會不會得了憂鬱症?」
「常常無來由的就想哭…但也哭不出來…」
「對任何事情都沒動力…覺得生活好悶…」

我們真正擔心的是不知道自己怎麼了,而不是憂鬱症
        我在接心理諮詢時最常被問到的就是:「心理師…我會不會是得了憂鬱症…?」民眾都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得到「憂鬱症」,而探問後才發現,人對憂鬱症的心情是很複雜的,甚至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後,反而心中更輕鬆一點,因為知道能多做些什麼讓自己好起來!

比起憂鬱症,讓我們更多害怕的是「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」的那份擔心,「未知與不確定」會讓我們不知道「怎麼讓自己好起來」,似乎一切都沒救了…生活會不會越來越糟糕?而到底常常感到心情不好…常常覺得很悶很糟…生活失去力氣,是怎麼一回事呢?

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
心情不好的原因很多,最關鍵是先找出可能的原因。如果最近感覺到心情不好,可以先回想大概是從哪個時間點開時的,從近往遠開始回想看看…是這兩週?這兩個月?這半年?還是已經很久了?整理看看那附近有沒有發生哪些事件是讓我們「會想到」「會在意的」,這不一定是很明顯會感到擔心或是焦慮,反而更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,但我們卻不知道它無形中帶來很大的「憂鬱情緒」。

憂鬱情緒與憂鬱症最大的差異,可以簡單從「情緒有沒有來自那些事件」「時間多久了」「睡得好不好」「胃口與體重變化」來判斷,若「每天」都沒有原因就無精打采也吃不下睡不好,長達兩個月以上,就可能是憂鬱症。
例如小華這次段考考不好很灰心,讓這兩週心情都很差,但兩週後的小考正常發揮,恢復信心!這就屬於暫時性的「憂鬱情緒」,事件消失就恢復心情;而若小華這次段考不好很灰心,這兩週甚至更久都很擔心再次考不好,「長時間擔心自己會不會考差,自己什麼都不會…」就好第一名也覺得是僥倖或是只是暫時鬆一口氣,繼續擔心自己很糟糕,長久心中不斷累積憂鬱情緒的壓力,就可能轉化成「憂鬱症」。

兩者最大的差別是,憂鬱情緒是隨著生活變動而起伏都是很正常的反應,憂鬱症是「生活沒事件沒起伏」或是擔心的事情一直存在雖然沒起伏卻無法改變,也可能會變成憂鬱症。
區分憂鬱情緒與憂鬱症是讓我們好轉的關鍵,但不建議自行判斷,到身心科由醫師觀察更有效得到最適合的幫忙。

憂鬱症康復可以生理治療優先於心理治療
        很多人會誤會憂鬱症是「想太多」「愛鑽牛角尖」「不夠樂觀正向」「心裡不知足」等,其實憂鬱症更多是生理因素大於心理,比方說「睡眠障礙」與「生活作息不正常」最容易導致憂鬱症,跟人的個性與心裡樂觀與否沒有太多關係,長期睡眠與作息不正常容易讓身體機制混亂,大腦不知道自己現在是要工作還是要休息,沒有適當的運作自然就容易累跟精神不好影響生活表現,生活出問題就容易產生「憂鬱情緒」。

此時如果排解憂鬱情緒的方式沒辦法有效解決問題,常見如抽菸喝酒性成癮等,讓我們暫時能忘記不舒服到問題仍在,身體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不舒服,自然就會有「憂鬱情緒」,累積太久身體負擔更大就變成沒事情也會感到很憂鬱的「憂鬱症」。
        故「憂鬱症」的治療,是把「生理上的不舒服」調整好再整理「心理的擔心」最有效,也是我們最常誤會「憂鬱症只要心態正向就能解決」,都是對憂鬱症很常見的誤會。

憂鬱症可以得到很好的舒緩甚至康復
        憂鬱症是近年來廣為人知的文明病,很多人會擔心自己有憂鬱症影響到生活或是身邊的人,心情總是悶悶的沒有希望感,覺得生活沒意義、一輩子也都好不起來,而身邊的人在不明瞭憂鬱症的狀態下,「關心沒有表達好,反而變成一種壓力或指責」,讓當事人越來越絕望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大部分的憂鬱症都能好好的得到舒緩甚至康復(暫時撇除其他先天性疾患),若能「不誤會憂鬱症」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去應對,憂鬱往往是提醒我們要照顧好自己、自己想成長或改變現在生活的一種轉變動力,讓自己有更不一樣的人生。